小9直播平台专注于废气处理行业,分析各行业废气污染因子,解决工业废气治理难题,让废气达标排放,通过环评!
  咨询电话:13828700816

洗涤塔

向“新”发力丨潍坊临朐:“专精特新”秀出“硬科技”

来源:洗涤塔    发布时间:2024-08-27 08:19:11

  近日,记者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科学技术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令人耳目一新,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的“小巨人”动能澎湃、信心十足。这家普通非公有制企业如何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塑料改性助剂赛道中“厮杀突围”,成功将主要营业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记者带您一起寻找其突围密码。

  多年来,集团始终将“有中生优”作为企业创新、生存总基调,把创新二字贯穿企业未来的发展始终,成为支撑起三义集团高水平发展的“脊梁”。

  提及创新,三义集团正在迈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一步——投资3.2亿元新上的全国首条氯化聚乙烯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中。目前已顺利通过试验,进入工程实施阶段。“这次智能化改造以升级为主。生产线设备选用国内独立研发生产的搪瓷反应釜,实现了国产大型化装备替代;同时,逐步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王军民介绍。

  创新,暗藏在企业前进的每一步中。三义集团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抓创新、谋创新。现拥有省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1个、市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5个、授权专利57项。

  “前段时间,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出的PVC高速挤出功能性复合助剂,既避免了CPE、ACR、PVC等单一产品的功能性缺陷,使其更加耐热、稳定,又提高了挤出效率。”王军民说。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实际生产收益。目前,PVC高速挤出功能性复合助剂已确定进入生产环节,带来的实际收益也已达到预期。

  三义集团不仅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科学技术研发人员占集团总人员数超过20%,而且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达成产学研合作,持续外拓科研空间。去年,三义集团年创新投入达到了3400余万元。从硬件条件到人员配置,再到研发投入,三义集团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优先位置,“小巨人”强势崛起。

  在三义集团智慧化控制中心内,技术工人正在“隔空”控制温度、压力、转速、流量等,监控生产区域内的一举一动。“响应山东省‘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需求,我们打造了这座‘驾驶舱’,让集团智能化水平登上一个新高度。”王军民说。

  智慧化控制中心大屏“泾渭分明”,右侧监控着丙烯酸酯生产区域,左侧监控着氯化聚乙烯生产区域。王军民说:“三义集团聚焦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打造的省内首家高分子材料智慧化工厂便是省重点项目——昌泰高分子新材料项目,配备高集成智控设备,建成智慧化控制中心,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数字化管理和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提档升级’。2023年9月份,三义集团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吨丙烯酸酯橡胶新材料项目正式投产。”

  三义集团昌泰公司年产10万吨丙烯酸酯橡胶新材料项目,是省重点项目、“全县十大骨干财源项目”,总投资7.2亿元。生产的丙烯酸酯橡胶新材料,在耐油、耐高温等方面,引领了国内橡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建设聚合车间、干燥车间、原料罐区、仓库等,新购置反应釜、喷雾干燥塔、混料机、振动筛、冷却塔等生产设备378台/套。

  “目前三义集团昌泰公司年产10万吨丙烯酸酯橡胶新材料项目一期已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总利润8500万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三义集团副总经理冯国良说。

  在被列为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的三义集团新增扩能年产6万吨塑料改性助剂项目现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建设完毕,设施安装达到85%。

  “我们三义集团新增扩能年产6万吨塑料助剂项目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购置国内独立研发的先进液氯储槽、反应釜、干燥床、自动混配料包装生产线多套台,实现了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数字化,打造成为首套国产化氯化聚乙烯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了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提档升级’。”冯国良说。

  三义集团主流产品氯化聚乙烯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前三强,产品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国防航天、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医疗行业、环保建材等多领域。新增扩能年产6万吨塑料改性助剂项目一期项目投资3.2亿元,于2023年2月6日开始基础工程建设,目前正在全力推进。

  “一期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冯国良说。

  三义集团立足建设百年企业,抢机遇、抓创新、提质效、扩规模,投资18亿元,布局建设的昌泰年产10万吨ACM、年产6万吨塑料助剂、创新孵化基地等3个项目,实现了创新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

  “三个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明显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信心为我县建设5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支撑。”冯国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