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创新周已进入倒计时,位于江宁开发区的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传出消息。研究院的“神奇树脂”有望在创新周期间亮相。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南京市首批签约和首批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肩负“驱动研发产业,服务转型发展”的战略使命,围绕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净化、VOCs污染控制与废气治理、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领域,搭建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孵化、科技公共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四个功能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成果产出。
在江宁开发区大厦的研究院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了将在创新周期间登场的一系列“神奇树脂”。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看上去像沙土、小石子一样的材料,源自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此领域深耕十多年。
“为治理污染,过去企业往废水里扔钱,而现在是要帮他们从废水里捞钱。”借用李爱民教授的比喻。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一方面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饮用水安全受到挑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 颈”;另一方面,我国的废水回用率又很低,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近十倍。
生物技术是目前废水净化处理最常用的技术,但经生物技术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代谢及降解产物,制约了废水的回用,其高效经济的深度处理技术是废水回用的关键。而常规的处理方法,投资大,处理成本高,且操作复杂。针对这一制约水资源回用的热点和难题,2007年起,李爱民教授率领研究团队致力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探讨研究,研发出系列磁性树脂及其流化床处理工艺,克服了传统树脂法处理水量小、处理成本高等 缺点,突破了树脂法在低浓度复杂 体系废水净化处理应用中的“瓶颈”。 目前,该技术已建立多套示范工程,成功应用于印染废水、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及饮用水的高效净化,处理效果及运行成本大大优于现有处理工艺。该技术已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的标志性成果,有望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控制水污染、保障水安全 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另外,这种新型树脂材料打开了有机废气(VOCs)“变废为宝”的通道,针对传统VOCs治理过程中活性炭与活性纤维存在投资运维成本高、再生困难、安全风险隐患大的不足,团队自主开发出高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与高效冷凝协同形成VOCs治理与资源化集成技术及装备,对废气中VOCs的整体回收效率最高可达99.9%。目前该技术装备已在正大天晴药业、恒瑞医药、豪森医药等多家世界知名医药企业建立80余项废气治理工程,在保证废气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实现了废气中有机溶剂的资源化回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记者还了解到研究院的另外一种“神奇填料”,这个小小填料个头不大,像小石头一样,但它可是去除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大功臣。它解决了低浓度生化尾水(比如污水处理厂排入水体的水)中总氮、总磷高效去除的技术难题,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同步”,常规的处理技术中的往往需要给加入葡萄糖这些营养物,微生物才会工作帮我们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这些都是运行过程中的费用和成本,但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填料,我们经过加工之后,可以让特种微生物利用填料里面的某种物质实现自给自足,将微生物脱氮及化学除磷自然耦合,实现“同步”,这就大大的减少了运行的成本,而且不添加葡萄糖这些碳源,也是对国家碳减排碳中和的积极响应。目前该技术已拥有近40项知识产权,新装置入选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名录,实现了核心材料与成套装备的国产化与标准化,已经为南京市曹村等多个泵站浅水池水质氮磷的高效去除,为秦淮河国控断面达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坚持走“研发+孵化”的双引擎发展新道路,目前集聚国家高层次双创人才近10人,核心研发团队硕博士以及高级工程师占比高达95%。在高品质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孵化、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了“人才-科技-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势必在本次创新周大放光彩。